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为贫困群众广拓增收路径 于都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为贫困群众广拓增收路径 于都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发布时间: 2016-04-25 20:59

□赣南日报特约记者谢慧

“原先家住偏远山区,生活非常不方便。现在进城进园了,妻子在工业园一家服装厂上班,月工资3500元左右,我在县里搞装修,去年收入突破5万元。这意味着搬出来,我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日前,在于都县上欧工业新区移民安置示范区,袁石原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于都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罗霄山扶贫攻坚片区县,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征程中,袁石原家的变化很有代表性。2015年,于都通过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等,全县有3.8万贫困人口摘除“贫困帽”。

移民搬迁让群众走出贫困

陈星宇和袁石原一样,也是从深山中移民出来的贫困户。“以前我的房子在半山腰,前后左右都是山,去趟圩填不容易。”坐在新家沙发上看电视的陈星宇说,“现在我这套房子有100多平方米,是通过摇号选的,我付了8万元,政府补贴约4万元,还向银行贷了10万元。”陈星宇告诉记者,他妻子现在在工业园上班,月工资约3000元,再加上他自己的务工收入,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每月还1200元的房贷也没有太大压力。

上欧工业新区移民安置示范区是于都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移民扶贫安置点,也是江西“进城进园”移民搬迁扶贫的四大精品安置示范区之一,项目总占地面积100亩,建设移民扶贫安置房1193套,安置深山区、库区的移民约7000人。移民搬进这里时,所购房价是1400元/平方米,远低于当地的市场价。此外,还享有移民扶贫补助、过渡安置补助等。安置点配建了幼儿园、医疗诊所、银行网点、商店超市、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移民就业、就医和孩子就学等。

为让深山移民走出大山,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于都县着眼于“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帮助深山移民融入城镇,改善生存生活条件。同时,加大对深山移民的技能培训力度,确保他们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实现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两道难题一起解。在推进深山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工作中,该县实行县城工业园、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级梯度安置方式,建设了上欧移民安置小区、罗坳大桥移民新村、岭背滨河移民社区等一批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省级扶贫部门的肯定,被称为“值得推广复制的于都经验”。目前,该县有4400余户计2万余名深山移民告别大山喜迁新居,“进城进园”走上脱贫致富路。

产业扶贫让群众致富有门

“2015年,政府帮我流转了5亩山地种油茶,还免费帮我们整好地、买苗子,我们只要出工出力就行。”在于都县罗坳镇鲤鱼村,记者见到贫困户谢修发时,他正在基地里忙得不亦乐乎。2015年,该镇实施“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和收益”的“五统一分”产业发展帮扶模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都县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油茶产业、光伏产业、电商产业等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整合1.3亿元用于支持发展油茶产业,目前该县的油茶种植面积达到了23.6万亩,建成了梓山、段屋、黄麟、盘古山、银坑等10个万亩油茶示范基地。与山上“绿色银行”一起建造的,还有村民的“屋顶银行”。在罗坳镇大桥古嶂移民新村,屋顶都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村民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每栋初装费用为4万元,每户一年可获发电收入8760元,5年内即可收回成本。

推进产业扶贫,于都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支持贫困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脱贫致富。

为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于都县共整合产业扶贫专项资金5.2亿元,通过设立产业扶贫风险基金、财政贴息、直接奖补等方式,大力帮扶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抓住被列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的契机,试水“互联网+”扶贫模式,目前已发展个体网店3966家,带动1.5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物流配送、服务企业等实现就业。

结对帮扶让群众信心更足

“为建房向亲戚朋友借了9万元,办农家乐又贷了10万元。说实话,压力不小,但现在有县里的干部一对一帮扶,我有信心。”于都县贡江镇红峰村44岁的贫困户钟灶生对记者说。

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贡江镇红峰村曾是全县出名的贫困村,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还剩下72户贫困户未脱贫。县政府办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多方寻策,因地制宜开出了种植高山蔬菜、发展光伏产业、试水乡村旅游的“方子”,并积极为村民传技术、扶资金、找销路。在结对干部帮扶下,现在村里成立了青翠园蔬菜和协成果业两家合作社,26户贫困户参与到高山蔬菜种植和果业发展中。

于都县为整合精准扶贫力量,构建了全方位帮扶机制,组建起161个驻村扶贫工作组,下派干部5192名,按照“县领导20户、正科级干部15户、副科级干部10户、一般干部4户以上、村党支部书记1户”的要求,结对帮扶33633户贫困户,实现了干部帮扶与贫困户脱贫双向全覆盖对接,做到定对象、定措施、定责任,一年一考核、三年结硬账,群众若不脱贫,干部不能脱钩。

此外,该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精准扶贫,鼓励企业、个人开展帮扶活动。每年整合产业扶贫资金5000万元,用于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扶贫。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武部与该县岭背镇结成帮扶对子,向该镇捐赠帮扶资金260余万元,用于助学支教、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还为金溪、谢屋两个村注入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该县赢家服饰、绿中源油茶等60多家社会企业加入到扶贫队伍之中,帮扶覆盖贫困群众5万余人,让众多贫困户实现“造血”发展有了更多保障。

于都县委书记蓝捷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作出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庄严承诺,于都作为原中央苏区县,再次踏上脱贫奔小康的“新征程”。不同的是,这一次目标已定、方向已明:“不让一个老区群众掉队。”

(文章来源:客家新闻网)